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心晴 李胜莹)“这样打个结艾草就能捆住了。”志愿者李胜莹一边说着,一边将棉绳绕紧在艾草束上,俯身细致地协助退休教师完成艾草锤的最后一步。10月29日重阳节当天,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的志愿者们与退休教师齐聚一堂云策略,携手制作中药艾草锤、共习书法等,让“尊老敬老”从理念化为指尖的温度,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互动中悄然生根。
活动伊始,几位退休教师围坐在长桌旁,开始制作艾草锤。他们熟练地拣选着药材,手指在艾叶、薄荷等材料间游走。“老话常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一位老教师向身旁的志愿者娓娓道来。空气中弥漫的艾草清香,仿佛成为尊老敬老最生动的注脚,寻常草木被编织成守护健康的朴素祝愿。
“字要稳,心要先静。笔锋藏而不露是含蓄,结构疏密有度是格局。”书法环节,退休教师与志愿者们一同写下“福寿康宁”的祝语与重阳诗句,传统文化的重量云策略,恰在这一提一按间悄然传递,在墨迹间流淌着汉字承载的精神记忆。
而不远处的投壶区传来清脆的笑声,以乒乓球为矢的改良投壶让代际互动更显轻松,无论胜负,每个参与者的脸上都洋溢着同样温暖的笑容。在欢笑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重阳不再是单方面的关怀,而是变成了两代人之间的彼此照亮。
“这是孩子们的心意。”一位退休教师握着刚做好的艾草锤笑着说。同学们也发现,“敬老”并非遥远的命题,它可以融入一次游戏、一句关于草药的闲聊云策略,自然流淌于日常。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实则是文明血脉的温柔延续,让千年文化的种子,在代际共处的阳光下,持续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暖与力量。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汤雯
【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云策略,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港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